西安寰宇卫星累计服务超过300颗中国卫星,平均每5分钟完成一次卫星保障任务——
陕西日报:地面测控高效护航“中国星”
3月17日16时0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遥十)运载火箭成功将8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尊龙集团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寰宇卫星”)为本次任务的6颗卫星提供测控服务。该公司不仅顺利完成了早期阶段卫星入轨测试,后续还将继续提供运行阶段的测控服务。
作为国内首家国有全资商业测控资质企业,西安寰宇卫星已累计服务超过300颗中国卫星,为153颗卫星提供常态化服务,平均每5分钟完成一次卫星保障任务。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迅速发展,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的公益服务和商业应用日渐深入生活,西安寰宇卫星的全球化测控网络布局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构筑起坚实的地面测控网络,服务千家万户。
3月5日,西安寰宇卫星的技术人员在航天测控大厅监测卫星数据。
如何监测卫星?
如何监测卫星?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进西安寰宇卫星航天测控大厅。
工作人员通过测控网发现,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一颗遥感卫星电源系统的太阳能电池板充电电流始终低于标称值5%。分析确定,这颗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某子面板工作异常。
西安寰宇卫星的2个地面站对这颗卫星接力跟踪了近30分钟,通过发送高码率遥控数据,完成了卫星电源系统程序在轨更新工作。
“4年来,我们累计发现和处置的卫星异常近百次。”西安寰宇卫星在轨管理中心负责人闫钢说,卫星测控中心就像“急诊室”。工作人员监视着卫星的“一举一动”,有任何风险苗头,都会及时通过地面操控调整卫星的运行工况。
今年2月,西安寰宇卫星在轨管理中心组织完成了6503圈次卫星跟踪,发送遥控指令1.43万条,及时消除隐患5起。
除了在陕西建设专业化的商业航天测控中心,西安寰宇卫星还在新疆、黑龙江、海南建成国内“大三角”测控站网,并推动在南美洲、非洲南部等国外关键区域的测控站建设工作。
“这一布局可满足500颗卫星及10个卫星星座的长期测控管理需求。”闫钢介绍。
AI为卫星测控带来什么?
人工智能为卫星测控系统带来哪些改变?
西安寰宇卫星将AI技术引入自主研发的卫星健康监控系统,利用智能模型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卫星状态和轨道进行实时研判,分析卫星轨道、姿态、电源、热控等数千项参数,提前预测卫星安全隐患。
该系统能够采集卫星运行数据,如电压、电流、温度、姿态控制、轨道等方面的参数,并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识别异常趋势。如果卫星电源系统电压长期下降,该系统可综合卫星目前工况和历史数据,预判可能出现的电池故障,让地面人员能够在故障发生前采取修复措施,规避风险。
2024年,该系统累计发出有效预警200余次,准确度超98%。
“随着先进AI技术的使用,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效能。”西安寰宇卫星副总经理李万山说。
如何精准服务社会民生?
卫星测控服务如何精准服务社会民生?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为尽快获取地震区域受灾情况的影像信息,向救灾部署提供决策信息,西安寰宇卫星迅速通过寰宇东方站调整卫星应急任务,对定日县区域进行卫星成像,第一时间获取了地震区域的卫星影像信息,为制定救灾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成这种时效性要求非常高的测控任务,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和完善的测控网络支持。”李万山告诉记者,雷达遥感技术的突破,使得卫星能够穿透云层和障碍物。遥感卫星正在向高精度、全天候方向发展。
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已经用于精准农业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卫星的遥感数据正成为政府和企业的重要决策依据。
尊龙集团党委副书记、西安寰宇卫星党委书记蒋波说:“我们将围绕补充国家航天体系力量,服务国家重大航天项目,持续完善全球测控网络,瞄准一流卫星测控管理能力,服务国家航天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